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确姿势
发布时间:2019-3-29 浏览次数:2979
所谓“事不同,道相通”,从1945年计算机被发明出来,IT行业到现在还没有80年,是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从其他行业借鉴经验和理念就成为常态。谈及“IT架构”,找到的经典是建筑师“维特鲁威”,维特鲁威(Vitruvius)是公元前1世纪一位罗马的御用工程师、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IT架构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当谈及云计算时,类比也用上了,是这么说的:“云计算未来将向水电煤一样成为大IT行业的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运算服务。”,将云计算说成水电煤让人好理解;
在2014年微服务出现时,“康威定律”就被人翻了出来,这是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How Do Committees Invent》,“设计系统的企业受限于生产设计,这些设计是企业沟通结构的副本”,也就是一个组织的形态决定了IT系统的架构模型。
那么谈到数字化转型,我们为何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找到的经典是什么呢?答案是1847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当中大多数国人能记住的一句话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但我们在谈及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是另外一句话“一切稳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这句话和原文相比,应当是意译,原文是完成时,这里是将来进行时。这对于现代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入骨三分,原来建立的牢不可破的竞争力长城(专利壁垒、规模优势),被轻易的突破和消解,竞争力越强,面临的困境越大。20年前大部分的企业都会谈及企业战略,百年老店。今天,哪个企业说我可以担保还可以活10年,都是一件令人可疑的事情。
我们抬眼即可看到由于IT技术发展,由此带来的业务创新,而导致企业的兴衰者比比皆是,10年前苹果推出智能手机,让功能机一夜之间失去市场;移动化浪潮导致PC机市场急剧萎缩;滴滴出行改变出租车以及汽车租赁市场格局。Airbnb则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住宿方式。最新的案例则是Intel公司,Intel一直是CPU领域内的当然王者,但是这一切都在变化,谷歌在2016年宣布生产AI芯片TPU(the Tensor Processing Unit), 2018年11月,AWS也宣布自制AI 芯片,微软也有自己AI芯片。这将对Intel的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即使在服务器的CPU当中,AWS现在有使用手机芯片(ARM处理架构)在制造服务器,Intel已经更多的被新技术和产品取代。
总结一句话,外来的野蛮人时时在你的市场内进行挑战,业务变革和革命是企业的唯一生存之道,企业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谈及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数字化技术,说到数字,我们可以找到最早的理念来自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他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先贤。他提出了到现在也很令人难以理解的“万物皆数”理念。
2011年格雷克在其《信息简史》当中,认真的阐述了“万物皆比特”的理念,提出了完全不唯物的观点“信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现代的物理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在2017年出版的《穿越平行宇宙》,认为“数字,物理存在的基本性质”,更疯狂的想法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并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它本身就是数学。并且,它不仅某些方面是数学,它的全部都是数学,包括你在内”。
我们现在要谈的数字化,与各位大咖的理念基本相反,“信息是万物的描述,数字是物质世界的镜像”,但这个世界的未来正在缓慢的向“万物皆比特,数字即物质”的方向迈进。
企业的数字化技术指的是在计算机上使用或在计算机上传播的任何信息都称为数字化技术。这个概念泛泛而谈,具体而言数字化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演进中,现在可以看到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有四次发展浪潮。第一波浪潮的数字技术是互联网的引入,提供了各种信息访问。第二次浪潮的数字技术来自移动互联网,随着手机的发展,手机拥有谷歌,苹果和其他公司的操作系统。第三波数字技术是物联网(IoT)的当今应用;其中机器和设备嵌入了微型传感器,链接到虚拟设备(云),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价值。最后,即将到来的第四波数字技术是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的参与,旨在协助决策和借助机器创造知识。这四波浪潮,远远不是数字化技术的终局,未来的数字化技术还在持续演进中。所以具体的数字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性的丧失。
Gartner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支撑能力,创建稳健的新型数字业务模式的过程。
数字换转型的方式,分为两个层面,一个从业务层面,一个从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上:
1、 跨界创新,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与其它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所谓的跨界是指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对产业的上下游领域进行扩展,由此形成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比如电商涉足物流业,企业制造业进入核心零配件产业等都是产业链上的整合能力。
2、 升级产品所谓的升级产品,需要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义,比如空调厂商,如果将自己定义为“舒适空气的提供者”,空调上的除雾霾功能就会很快加上(当然两者的融合并不容易,但你到网上看看,这样的需求至今仍然没有被满足)。或者升级产品特性,考虑新材料,新产品的融合等。
3、 产品智能化:智能化是未来大部分的产品除了自身特性外,需要将你的产品接入网络,自身功能的设定可以通过软件实现,自身状态可以通过网络采集。可以根据用户或者某种环境下自动以某种形态运行等等。
4、 生产线的数字化:柔性生产线,与大规模生产相比,未来的生产线更多的是转向柔性生产与个性化的生产。
5、 直接连接客户:建立和客户交流和沟通的社区,让你的客户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并对产品的功能进行交流等。
在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在技术上可以考虑如下内容:
1、 无界的连接和整合:任何一个企业的对象,在进行数字化时,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与现有的信息系统连接和整合,而非信息孤岛和单点。而企业间需要考虑产业上下游的数字化融合,以提高自动化能力。
2、 更多的利用云计算:利用云计算并非是说,数字化技术本身也在迅速的迭代与演进,企业需要跟上技术本身的进步,通过自建数据中心以及运营数据中心,将新技术投入到企业的数字化过程中,周期和过程显然是太长了,以云方式完成对新技术的引进,以快速的以更轻量级的方式投入到数字化转型当中去。
3、 其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服务化使用:随着新技术的演进,逐步把新技术(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投入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中,利用这些技术时,注意这些新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最佳的方式是以服务方式引入,降低新技术引入的风险和难度。
4、 企业缺失信息功能的完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根据自身当前的具体情况,围绕着提高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展性和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引入都可以认为是数字化技术,而非拘泥于具体概念。
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有明确的方向,但令人遗憾的是以上数字化转型框架并不是第一重要的,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框架属于数字化业务和数字化技术落地框架,虽然很好借鉴,但时效性都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起企业数字化的战略,方能进行持续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借用《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当中的一句话“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面对未来,企业必须不停的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创新,才能保持住现在的地位。